第六百三十九章 得邺(下)-《三国从益州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……早十多年,吾随父远征徐州吕奉先,即得闻刘益州恩义之名,斗转星移,不觉十余年过去,能于魏郡再会,实则幸也,  可惜吾身负曹魏重任,不能亲自来迎……”

    曹丕于信中,首先是叙旧,虽然他同刘釜从未真正见过面,但借以其父曹操,另有司马懿,  钟繇,  杨修等人之言,再以世间传闻,表达了足够之敬意。

    在称呼上,曹丕仍以许都朝廷当年任刘釜为益州牧时,借以此称。

    待以较小篇幅,道完“旧情”之后,曹丕终是将内容转向了最为急迫之事上,便是邺城之将来。

    “刘益州自战以来,约束军纪,及时救治地方百姓,亦为吾所服,今吾曹魏难以抵挡,实为吾之过也!

    吾可死守,使君久攻不破,但城内之百姓何辜?

    吾不忍百姓如此,更有负先主之命,遂于此时,愿请降之,  即愿保存邺都,另有邺都愿与吾曹丕死守之百姓耳!”

    读到这里,刘釜继续看下去。

    信内后半言,也就是曹丕讲条件了。

    当然,对于能不需血战,产生太大伤亡,进而顺利拿下邺城,得曹魏归附,这些要求皆不过分。

    此外,曹丕信中以百姓为由,以成之开城投降之关键,算上站在大义之上,就算以后他刘釜成就霸业,也不得轻动之。尽管刘釜内心,也从未有想过如此对待降臣。

    若是未来连曹丕这等降臣都震慑不了,又谈何威震四海,使得大汉周边国度归附,万邦来朝。

    他年不过三十多而已,正值壮年,有大好时间去恢复大汉江山,  亦有时间去成就更大的霸业。

    无论春秋战国,还是秦来之汉帝国,列位皇帝们,将视线多集中于中原,以求问鼎,鲜有将目光,放向更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那些至今无人问津,又资源丰富之所。

    今之于汉,以农耕为基础,故以土地为最,未来之华夏,无论朝代,或是数千年之后,盖将以资源为最,而资源,也正是建立在土地之上。

    即来至,他刘釜当为千年后的中国谋福利。

    使后世人,可道一声:此地,自古以来,便是中国之土!
    第(1/3)页